指纹、腕带识别法在精神科封闭病房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 探讨指纹、腕带不同身份识别法在精神科封闭病房中对用药和护理操作准确性的应用价值。 方法 该院精神科封闭病房对 2014 年 1~12 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583 例应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腕带识别组),对 2015 年3~12 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579 例应用指纹进行身份识别(指纹识别组)。比较指纹、腕带识别在精神科封闭病房患者用药和护理操作中对差错率、依从性、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结果 应用指纹识别确认精神病患者身份准确、无误。指纹识别组患者用药差错率明显低于腕带识别组,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明显高于腕带识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带需要护士每班督查、反复核对书写住院信息,易损坏,耗材成本高,增加了护士工作量,患者依从性差,583 例腕带识别组患者均更换了腕带,占 100.0%,腕带身份识别存在缺陷。 结论 指纹身份识别用于精神科封闭病房杜绝了患者身份识别存在的缺陷,能做到用药准确、无误,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可在临床高危病区推广应用。
2013 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1]。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医疗安全的保障。目前,在精神科封闭病房出现的患者多、精神症状明显、三无患者及无陪护的工作现状,护理工作中因身份识别不准确、核实工作不细致导致的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的事件屡见不鲜[2]。有研究表明,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给药差错占护理给药操作不良事件中的第 1 位
精神病患者常规的身份识别是在核对姓名、年龄基础上增加了面貌特征进行身份确认,这种方法存在不确定性及医疗安全隐患[4]。因患者的身份识别错误,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等,还可能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甚至导致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为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保障用药安全,本院精神科封闭病房 2014 年 1 月引进了腕带识别技术。由于精神病患者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活动影响,对疾病缺乏自知力,佩戴腕带的依从性差。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易撕毁腕带,护士需要每班督查,反复书写核对,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导致腕带识别在精神科封闭病房的应用受到一定阻碍。2015年 3 月本院根据《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参评医院培训指南》要求[5],在精神科封闭病房引进了指纹识别系统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终身不变的指纹是本人唯一的“个人档案”,对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更加准确。现已广泛用于公安、银行、社保和各单位考勤机构中的个人身份的确认[6]。本研究选取本院精神科封闭病房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指纹、腕带识别在精神科封闭病房患者用药和护理操作中对差错率、依从性、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精神科封闭病房对 2014 年 1~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583 例应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腕带识别组),2015 年 3 月根据《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参评医院培训指南》要求引进了指纹识别系统,以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和用药安全。2015 年 3~12 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18 例中因手指指纹缺陷未录入成功 2 例,因病情不允许或不配合应用指纹识别 35 例,暂时采用了腕带识别。其余 579 例应用了指纹进行身份识别(指纹识别组)。
1.2 方法
1.2.1 腕带识别 值班护士和首诊护士或责任组长询问家属或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由值班护士写好腕带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药物过敏史等相关身份信息,告知注意事项,再次三方确认无误后为患者佩戴上。
1.2.1.1 督查 每天由责任组长或主管护士检查每例患者腕带佩戴情况,特别是身份信息是否正确、字迹是否清楚、有无破损、是否受精神症状支配与其他患者调换了腕带等。发现问题必须由 2 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再次为患者佩戴腕带。
1.2.1.2 口服用药及护理操作 临床口服用药及护理操作时必须由 2 名护士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如发现腕带丢失、破损、字迹不清时必须由 2 名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次为患者佩戴腕带后完成口服用药及护理操作。
1.2.1.3 患者出院 由家属和值班护士确认腕带身份信息无误后进行健康宣教,取下为患者佩戴的腕带。
1.2.2 指纹识别 值班护士和首诊护士或责任组长询问家属或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由值班护士与家属签订指纹录入知情同意书。录入患者左手大拇指指纹信息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等,个别左手大拇指有缺陷患者录入右手大拇指指纹信息,再次三方核对确认患者身份信息无误后保存。如 10 个手指均无法录入者则采用腕带识别。
1.2.2.1 口服用药和护理操作 由主管护士和责任组长对患者进行“三查七对”,指纹识别,双重身份确认无误后完成口服用药及护理操作。当指纹仪出现信息错误提示音时由 2 名护士或 1 名护士与首诊医生再次核对患者住院信息与指纹信息,提示患者说出自己姓名和年龄,个别不合作患者可利用医保卡或身份证信息,核对无误后完成给药及护理操作。
1.2.2.2 患者出院 由家属和值班护士确认指纹识别仪显示患者信息无误后给予删除,告知出院注意事项。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差错率、患者满意度、依从性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差错率、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比较 指纹识别组患者用药差错率明显低于腕带识别组,患者满意度、依从性明显高于腕带识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更换腕带原因分析 583 例腕带识别组患者均更换了腕带,占 100.0%,其中发生互换腕带 38 例(6.5%),损坏 326 例(55.9%),字迹不清 124 例(21.3%),锁扣断裂 95 例(16.3%)。
3 讨 论
3.1 腕 带 识 别 在 精 神 科 封 闭 病 房 的 应 用 存 在 局 限性 (1)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不愿意佩戴腕带而依从性差,患者之间互换腕带、撕毁、随意地丢弃及字迹不清等,每天需要护士督查并反复书写更换新腕带。
本研究结果显示,腕带损坏率为 55.9%,增加了护士工作量和病区耗材成本。(2)执行给药和护理操作时护士必须记住患者的体貌特征与腕带信息是否吻合;这种查对在临床工作中会导致错服药,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医患矛盾的风险。
3.2 指纹识别的优势 (1)患者依从性高,减少了护士每天因身份信息的督查与反复书写,节约了耗材成本和人力资源。解决了“三无”患者和特殊患者的身份信息的确认,提高了用药准确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成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优化了查对制度的落实。(2)缓解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指纹系统的引进打破了传统精神科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的“三查八对”,尤其是其中之一的体貌特征,为用药和护理操作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提高患者身份确认准确性的最重要途径是改进传统的确认方法,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认证委员会制订的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之一即正确识别患者[7]。指纹识别技术在国内外诸多领域的成功应用展现了其在身份识别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8]。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数据信息识别精神科封闭病房患者,保证了身份确认的准确性,解
决了患者及护士的后顾之忧。总之,患者身份确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
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差错的有力措施[9]。目前,精神科现有的护理警示标识较少[10],为让临床护士快速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掌握重要信息,减少护理安全风险,通过指纹识别,不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参与,能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信息,减轻了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护理质量与安全指标,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保证了患者安全,节约了病区耗材成本和人力资源,可在医院高危病区(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
儿童病区等)推广应用。
作 者 | 胡 燕(重庆建设医院精神科 400050) |
---|---|
刊 名 | 现代医药卫生2016年9月第32卷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