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条码识别闭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2017-12-27 09:41:21 爱德腕带 阅读

作者:王秋实  高娃  

摘要:目的 通过条码识别系统提高临床输血标本和血液信息的安全传递。

方法 通过患者腕带的识别系统,在医疗管理系统(EMR 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LIS 系统)、手麻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基础上,建立血液标本采集、接收、血液发放、输注的闭环管理系统。

结果 条码识别闭环系统建立后护士采血错误率,输血前检验信息错误率,血型填写错误率,输血目的错误率均显著降低。

标本审核时间,血液发放时间,血液输注前核对时间显著缩短。

结论 基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的条码识别闭环管理可以有效的完成输血申请和血液发放信息的双向传递,有保证输血的安全,并有利于提高临床输血效率。

闭环系统安全输血涉及的内容包括标本正确、临床用血申请合理、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完整等环节。

标本和血液准确识别是保证输血安全最重要保证。

有文献报告标本的错误的比例约为 1/1 986 [1] ,也有报告每发放 14 000 U 红细胞便会有 1例错误输血[2 -3] 。

2003 年英国牛津大学 Turner 等[6] 报道患者使用带有二维条形码的腕带可有效防止人为差错之后,患者腕带广泛应用在住院患者的手术确认、用药核对等工作中。

完整的条码识别系统可以关联患者腕带、标本、血液成分,输血申请、标本采集、血袋标识、临床输血的闭环管理 [7 -13] 。

建立条码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自动传递。

基于患者腕带的条码识别系统可以有效的确定患者的身份,避免人为书写、核对造成的误差[5 -7] 。

我们所在医院是 1 所三级甲等医院,2014 年出院患者 19. 7 万人次,手术 9. 2 万人次,红细胞使用量为 3. 9 万单位,累计血液成分使用 9. 1 万 U,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2014 年在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完成建立输血条码识别闭环系统,目的是完成从输血申请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闭环流程。

现将输血流程的条码识别系统实现报告如下。

1 方法1. 1 临床输血条码识别闭环系统的基础要求1. 1. 1 建立临床输血条码识别闭环系统的规则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等国家、地方颁布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输血文书的包括输血申请、取血申请、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信息包括患者姓名、血型、住院号、诊断、妊娠史、输血史等基本信息;患者申请血液成分、用血日期、用血性质等用血信息。

输血信息需要经过医院使用的不同信息系统间完成信息调阅,并在标本或者血液进行交接时,系统识别后记录时间和交接人。

1. 1. 2 硬件基本要求 腕带打印机、普通计算机、服务器、网络交换机、EPSON 打印机、条形码打印机、条形码扫描器,PDA,身份证读卡器。

1. 1. 3 软件基本要求 Windows XP 或 Windows 2000 操作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OR 系统)、EMR 系统、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LIS 系统、掌上电脑识别系统(PDA 识别系统)、手麻系统。

1. 2 临床输血条码识别系统流程设计与实现1. 2. 1 临床输血条码识别系统关键环节 根据输血实践,因为涉及到不同部门之间实物交接、不同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将临床输血条码识别系统建立的关键环节设立在条码生成、标本交接、标本信息与血液信息关联、血液发放、血液输注前身份确认、不良反应反馈几个环节。

1. 2. 2 输血管理条码识别系统流程 见图 1 -2。

1. 2. 3 临床输血条码识别系统流程建立1. 2. 3. 1 信息共享完成申请单生成、输血权限管理、条码生成启动输血闭环管理 设置模板化《输血申请单》实现输血申请,医生通过 EMR 系统医生工作站进入患者住院系统,开立输血医嘱,Lis 系统自动上传最近1 次检验信息,减少人为输入的错误。

开立输血申请医生权限审核由 OA 系统自动识别,完成三级医师输血申请管理。

输血申请完成后,生成本次输血申请条码作为患者用血信息识别基础。

申请条码为系统生成唯一流水号,以字母 A 为起始号码,10 13 内不重复。

标本条码在用血申请核收、标本管理、实验室检查、血液发放和不良反应回报中持续生效。

血液制品需要溯源时,可以根据患者住院号检索输血申请信息。

1 个申请条码对应 1次用血申请,1 个住院号可以有多个用血申请1. 2. 3. 2 PDA 确认标本正确身份、输血科信息系统完成标本核收和标本定位管理 根据申请单信息打印标本标签(标本的标签内容包括标本条码、姓名、血型、住院号、采集时间、采集者等基本信息),护士扫描患者腕带确认患者身份,采血。

输血科扫描条码完成标本和申请单核收,在输血科信息系统终端,显示申请单全部信息,输血科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系统完成标本接收和申请单核收,不合格申请单或者标本通过系统完成标本拒收程序。

合格标本和申请单审核通过,核收标本通过输血科信息化系统根据输血性质自动分组,标本可以通过自动编号或者手工编号完成标本定位。

输血科终端在使用标本时,根据核收时间区间,患者住院号或者申请单号查询标本的位置,迅速挑选标本进行输血前血型学血清学检测。

1. 2. 3. 3 全自动配血系统与输血科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完成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保存和确认 应用全自动配血系统进行的试验,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审核后,检测系统通过扫描标本条码将检验结果上传到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检测结果与输血单血型血清学信息比对和确认。

手工系统检测系统通过条码扫描完成实验室检测结果保存。

2. 3. 4 EMR/手麻系统与输血科信息系统完成患者申请信息和血袋信息双向溯源 应用献血者条码和成分作为血袋识别编码,库存的血液同时实现库存预警提示和即将到期血液提示。

血液选择时,系统根据申请单自动筛选合适血型,同时限制不相容的血型配血。

血袋选中后,血袋编号和申请条码对应绑定。

1. 2. 3. 5 输血申请信息为基础,EMR 系统/手麻系统完成取血申请 需要领发血液时,医生通过 EMR 系统或者手麻系统开立电子取血单,以已有的申请单为基础开立领血申请,根据实际用血需求开立领血量,打印取血条码;取血单信息通过 EMR 系统或者手麻系统传递到输血科,输血科根据取血申请发血。

1. 2. 3. 6 取血码扫描,粘贴式发血条码,取血者指纹识别完成血液发放 通过输血管理系统终端发血,扫描取血条码或者申请单条码完成双向确认,确定发血后,打印发血条码和PDA 核对条码,粘贴在血袋上,发血信息同时传递到临床PDA 核对系统中。

发血条码包括受血者姓名、血型、住院号,血袋编号,发血时系统记录取血时间,取血者通过身份证确认或者指纹扫描记录取血者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1. 2. 3. 7 PDA 核对腕带和和发血条码完成临床输血前核对,完成从申请到输血闭环管理 血液发放到临床后,配血记录单同时上传至 PDA 核对系统和 EMR 系统、护士在输血前通过 PDA 调阅配血记录单,PDA 扫描完成血袋条码、交叉配血信息和患者腕带核对,完成输血申请到用血闭环管理。

1. 2. 3. 8 网络回报系统辅助提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效率输血完成后,对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通过 EMR 系统中输血不良反应反馈系统进行操作,键入申请单条码后,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血袋进行选择,勾选症状和不良反应类型后,点击上传,完成不良反应上报。

1. 3 条码识别系统效果评估和统计学方法 评估条码识别系统建立前后护士采样错误率、输血前检验信息错误率、血型填写错误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率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同时对比标本审核时间、血液发放时间、血液输注前平均核对时间差别,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 检验和 χ 2 检验,P <0. 05 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随着临床输血相关管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临床用血管理水平要求不断提升,合理、安全、有效输血是已经成为医疗管理的重点。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标本和血液成分的正确确认是保证输血安全最重要保证。

输血过程中通过标本采集前核对、标本正确完整的标识、输血科正确识别和检验、血液的发放后的床旁核对完成。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输血错误都是发生在血液发出、离开输血科后这一时段 [8 -9] 。

临床输血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输血有效。

然而在有报告的输血不良事件中,人为的差错引起溶血性不良反应仍是占重要比例 [1 -3,9 -10] 。

安全的输血环节括患者标本正确标识、传递、血液的准确信息关联和不良反应的正确反馈。

为了减少输血过程中的误差,有文献建议通过的标本采集过程中腕带确认、血型自动化检测、输血过程由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的护士执行等方面共同完成 [11 -13] 。

建立以条码识别为基础的输血流程涉及到标本识别、实验室检查结果传递、发血核对和血液输注床旁确认等涉及输血关键环节。

最大限度通过系统完成识别,减少人为误差[8 -13] 。

在医院现有的 EMR 系统、OR 系统、LIS 系统、输血科管理系统、患者腕带管理系统、PDA 识别系统、手麻系统建立输血条码识别系统,通过不同系统完成申请单生成、条码生成、输血信息传递、取血信息传递、血袋信息关联、标本和血袋核对过程。

每个转运流程通过扫描仪、PDA 识别、关联并确认,保证准确,避免了认为误差。

建立条码识别系统之前,输血前相关错误主要有申请单内容错误,包括错误血型信息和错误的输血前实验室检查信息、人为核对错误的标本采集错误等,这部分错误的来源为没有自动与患者 LIS 系统检验结果关联和没有建立条码识别系统。

完成 LIS 系统化和输血申请关联后,人为录入错误降低(P <0. 05),仍然存在的错误来源于患者门诊检查结果不能关联和部分手工录入结果。

人为核对标本错误来源与姓名类似同时采集血样时人为核对错误,以及标签粘贴错误有关,为了避免人为核对的错误,护理部建立的专门的标准标本采集流程,但是由于人为核对仍不能完全避免。

建立条码识别系统后的,错误的由年 7 例降低为 2 例(P >0. 05),调查原因仍然为没有使用 PDA 识别。

急诊和手术患者的血液使用,除了安全外,血液的及时供应需要也保证患者安全的主要环节。

血液的及时供应涉及的环节包括的标本迅速交接、及时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准确快速发放和及时输注。

我们统计了条码识别系统建立后,使用条码扫描和 PDA 扫描完成标本接收和血液发放,交接后标本审核、血液发放时间都显著降低,输注前的审核时间也缩短,有效的提高了输血工作效率。

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的信息共享,减少了人为录入的误差,另外一方面使用扫描可以迅速录入信息,提高了效率。

总之,在现有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实验室信息、患者临床信息,通过条码识别传递输血申请和血液发放信息的双向传递,可以有保证输血的安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