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会越来越不值钱,未来属于“医疗中间商”

2017-12-18 09:53:22 爱德腕带 阅读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个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奋斗目标,却一直是医疗行业的现状。常识告诉人们,中间商推高了终端价格。就连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也是以减少中间环节为方向,以降低药品价格。


但在没有中间商的医疗行业里,人们反倒因此而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这个高成本付出的原因在于,医患作为供需两方总是直接面对面,但又因为医疗的高度信息不对称,使得人们生病之后不知道去哪里、找什么样的医生就诊,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得到了适当的治疗。


于是,上坑医保、下坑患者、中间医生背锅的“过度医疗”屡禁不止。从近期“控药运动”席卷全国也是看得出来,主管部门真是“急眼了”。


但所谓的“医疗中间商”能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吗?或者说它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吗?再进一步讲,医疗中间商能降低人们的就医成本吗?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想应该首先着眼于未来的趋势。


1
“就医”成本不断升高


这里的“医”指的是能够对疾病做出治疗的专科医生,甚至专家。或者说,患者能够直接找到专家看病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这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因素和知识因素。


制度因素所指的就是分级诊疗。实际上所谓分级诊疗,其实就是在患者与专家之间建立由家庭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的缓冲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中间商”。那么患者要看上专家,就需要经过必须的流程,否则个人就要承担更高的费用支出。


知识因素则主要是指,专家的专业将划分的越来越细,而且迭代速度会不断加快。再加上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又给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手段增加了一道障碍。也就是说,医疗里专科的信息不对称将进一步加剧。


在这两个因素的促成下,患者指望推开诊室的门就能找到正确的医生,成本会越来越高。


2
那些信息不对称行业里的中间商


实际上,与医疗行业类似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大多数行业里,都会存在中间商。那些所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口号,真正的含义都是“没有别的中间商,自己赚差价”。


就比如二手车领域,普通消费者很难找到合适的卖家,更很难评判二手车的质量,于是诞生了瓜子、人人车、优信。三家都是今年融过资,分别是1.8亿美金、2亿美金和5亿美金。


与二手车领域类似的,还有二手房,比如链家、我爱我家等;留学咨询,比如早年的新东方,现在的藤门国际等;法律服务,早点是律师帮普通人解决法律问题,那律师变得庞大了之后,开始出现中间商帮普通人找合适的律师。再就是帮普通人进行金融投资的券商基金等。


那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是信息不对称行业,为什么医疗行业没有产生强大的中间商?我想这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缺乏具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中间商需要具有专业知识,链家的中介一定很懂购房政策,留学咨询师一定很懂各大名校的招生简章,那么医疗中间商一定也必须要足够懂医疗行业。而这些人只能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生。


可是,过往医学院校毕业生大部分都从医了,从医的都在医院里;小部分没从医的进入了另一个行业,药品领域。换句话说,想要给普通人提供专业服务的中间省,自己不具有医疗专业能力。


第二,因为没有专业人才存在,一方面没有出现靠谱的强大的医疗中间商;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两种粗暴的医疗中间商:医疗搜索广告和号贩子,这两类中间商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3
医院没落,中间商崛起


医院没落,我指的是医院将不再是资本追逐的对象。同样,原因来自三个层面:


首先,政府在不断强化自己的办医责任,也在不断追加对医院该有的投入。政府虽然不断高喊推动社会办医,但最大的目标也仅仅是30%。况且这30%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还不得而知。


第二,资本最初进入医疗市场是简单粗暴的杀入了办医领域,指望直接从公立医院手里分一杯羹。时至今日,社会资本已经办了一万多家医院,但市场份额依旧只有10%。这已经表明,资本在供给端通过办医来改变医疗市场格局是力不从心的。


换句话说,医疗机构不是赢得市场的决定因素。别说社会资本了,早点政府拼命在基层医疗机构砸钱,还不是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再有一个原因其实是,即便举办再多的医疗机构,就算能与公立医院竞争,可能也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公立医院的医生是高度专业的,民营医院的医生也是专业的。顾昕老师的文章分析过,社会办医也存在过度医疗。


但市场却在给医疗中间商的崛起创造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医生在医院之外发挥专业知识的平台和手段越来越多。这也赋予了医疗中间商越来越强大的专业能力。近期,丁香医生暴击上市公司莎普爱思就是有力的证明。


上市药企是要经过行业、市场的层层审查,可以说是充分武装了的。但丁香医生的质疑居然不仅经受了专业的推敲,而且引发了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出手。那么这些用于药品领域的专业能力,当然同样也可以用于医疗领域,它们同样都是服务于患者端。


这个能力不仅是医疗中间商需要的,也是患者需要的,还是保险公司需要的,其实也是医院和药企需要的。这其实也充分意味着医疗中间商的市场价值。


那么什么是医疗中间商?以及它究竟是怎么改变医疗行业?咱们下次再聊。


延伸阅读


你觉得过度医疗存在吗?


如果存在的话,大概有多大比例?


最近,PLOS ONE杂志上出现了一篇关于过度治疗的调查研究,来自美国医学会的2106名医生参与了该调查,这些医生分别被要求回答过度医疗的存在、原因、解决方法等问题。


结果是,受访医生认为,有超过1/5的医疗服务其实没有必要。


超9成医生觉得存在过度医疗!


话说,研究者之所以做这个研究,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过度医疗已经给美国(乃至全球)带去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


就比如在美国吧,每年就有2100亿美元因此打了水漂。


那么,美国的过度医疗有多严重呢?


按照这一调查,只有4.6%的医生觉得过度治疗并不存在,剩下超过90%的医生都觉得多多少少存在些过度医疗,平均下来,美国医生觉得有20.6%的医疗服务不必要,其中有37.7%的医生觉得至少有30-45%的医疗服务都没有必要!


这些医疗服务包括检查、处方、手术,等等。而这些受调查的医生觉得,平时工作中及所见中,大概有22%的处方、24.9%检查及11.1%的手术是没有必要的。


“很有意思、但并不意外的一点是,医生都会指出他们的同事存在过度医疗行为,而坦陈自己存在这一行为的人很少。”论文作者之一的Daniel Brotman说,“这也提醒我们之后要用更客观的方法考察过度医疗存在的程度。”


超7成医生: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医生更容易“过度治疗”


为什么医生会“过度医疗”?


论文主作者Martin Makary评价说:“其实大部分医生都在尽力做正确的事。”但根据报告统计,有84.7%的受访者会出于“对医疗错误的害怕”进行“过度医疗”,另有59%的医生认为过度医疗是出于“患者要求或压力”,38.2%出于“难以获得医疗记录”。


同时,有71%的受访者表示,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医生更容易“过度治疗”。


不过,文章也评价,事实上,只有2-3%的患者会因为医生的疏忽采取法律行动,有偿索赔更是在近十年里下降了近一半,所以医生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害怕”。


那么,怎么减少“过度医疗”呢?


报告结果显示,“培训居民了解诊疗标准”、“便捷获得外部健康记录”及“制定更多指南”三种方法医生觉得最有效,分别有55.2%、52.0%和51.5%的医生支持实施。


典型的“中国式过度医疗”:抗生素滥用与高剖宫产率


事实上,“过度医疗”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今年年初刊发过一组系列文章,探讨什么是“正确的医疗”,即,既不能“过度使用医疗服务”(overuse),给患者的身心家庭带去过多负担,也不该“不充分使用医疗资源”(underuse),让患者承受本不用承受的痛苦与伤害。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