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医院信息科部门发挥到最大功效

2019-01-07 10:45:35 爱德腕带 阅读

近日,在HIT专家网上拜读了专栏文章《落后就要挨骗》,深有感触。文章的作者是南京都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袁永福,作为技术出身的公司掌门人,他不仅在病历编辑器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技术向善的理念。袁总在文中提到了信息科“落后就要挨骗”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值得借鉴。

赞同之余,心生感慨:医疗信息化公司和医院信息科,都源自医院信息化这个IT细分领域,可以说“本是同根生”;为什么在各自发展的道路上,总体感觉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一个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另一个则往往有被打上“落后”标签的嫌疑?作为曾经的医院信息科工作者,个人有几点认识如下。

为什么信息科在技术上看上去“落后”于公司?

作为医院唯一的IT部门,信息科的主业就是系统运维,这是不以个人喜好和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人少、活杂、易背锅”是整个运维行业的现状,并不是医院信息科特有。这样就要求运维工程师一人身兼多职。小到一根电话网线,都需要运维来解决。

以前有一位IT公司的运维牛人跟我说过:“干运维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整天闲着,服务器安安稳稳,只有水平不行的运维人才整天都有事。”

先后经历了几家医院信息科的工作之后,我觉得上面这句话是个伪命题:医院信息科的常态化忙乱和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水平再高,也怕菜刀;能力再强,面对万箭齐发也难免忙乱。医院的运维难度在于“三多”:终端多、用户多、业务并发多。终端、用户、业务同时处于高峰期时,一点点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前,运维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只有凭着什么都懂一点,快速解决问题,才是生存之道。

这就导致了在应用新技术、新系统方面,医疗信息化公司往往以专业面目出现,而医院信息科则背着运维这个沉甸甸的包袱负重前行,这种身位上的“落后”是医院信息科主业决定。

信息科是最熟悉医院需求的“老司机”

纷杂的工作内容虽然看上去都跟电脑沾边,但合起来却无法构成一张完整的职业规划拼图;技术上的落后带来身份、心态和地位的落差,进而引起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摆在医院信息科工程师面前的,似乎除了跳槽,别无选择。

近期,两位与我年龄相近、私交不错的医院信息科工程师先后离职,去了与IT不相关的行业。我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总觉得有点遗憾。他们选择了一份看似更好的职业,却告别了一个即将进入拐点、进而驶入快车道的领域。

大公司的技术氛围和环境,可以让工程师的工作环境更富含技术的氧气,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使其始终保持奔跑在行业最前端,这显然不是绝大多数医院信息科所能提供的。

但是,有时候慢下来,既是为了蓄势待发,也是因为有更好的风景。

个人认为,未来医院的发展、医疗的进步以及大健康行业的持续升温,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保驾护航。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保驾护航”,早已脱离了传统的运维(也就是诸位最不愿意听的“修电脑”三个字),而是深度参与每个医疗业务领域的决策和创新。

不仅如此,新技术突破后都需要落地,同时服务科研和临床的能力必须跟上。在每个环节中,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前沿技术,更要有对医疗概念、场景和业务流程的深入感知和领悟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打个比方,手中有方向盘(会开车、有工具),脑中有地图(知道路怎么走),才能在拥挤的城市里穿梭自如,以最快的效率到达目的地,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老司机”。

请问还有比在医院工作更适合理解医疗这张大地图的场景吗?

请问还有比医院信息科工程师更能胜任为未来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职业吗?

最近接连认识几位医疗信息化圈子的“老司机”,其中既有慧眼识珠的投资人,也有意气风发的创业者,还有能说会道的市场总监。在交流中我发现,虽然大家岗位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懂技术、更懂医疗。言谈举止间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医疗的理解绝不是临时磨刀换来的,一定是有过长期浸润在医院这个场景中的经历,才能对医疗有如此精准的理解,信手拈来。

事后,我特意去查了几位大咖的简历,如我所料,都有过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经验。在后续的沟通中,他们也提到,回顾个人发展历程,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经历,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拐点。

信息科永远都有成长的空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按照我的说法,作为一名信息科工程师,是不是只要浸润在医院这个场景中,就会有收获,进而像上面几位同仁一般成功?

当然不是。

小时候家里腌咸菜,都会在咸菜缸里放几块石头压着。放上十天半个月后,石头还是石头,下面压着的各种菜品,却成了可口的咸菜。

区别就在于:吸收。

编程,是每个IT人士必备的基本功。转换到房地产业,编程就等同于用砖头砌墙,所以才有了“码农”这个说法;基础运维是房子盖好以后负责维护,相当于物业。而真的牛人,是那些既要懂技术、更要懂业务的设计者、架构师等。

基本功这种东西需要练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一定要跟工作场景联系起来。医院很大,能吸收学习的非IT内容特别多。前面说过,像编程这样的基本功,就等同于用砖头砌墙,一味地强调编程,容易把墙越砌越高,最后把自己围在里面,看不到外面的场景,自然吸收不到外面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决定了你在医院工(修)作(炼)期间的成长快慢,以及能否迎来上文中提到的拐点。

2006年,我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一家医院信息科工作,当时的医院信息化还处在最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医院刚刚完成了从纸面到数字化的转变。那个阶段接触最多的是Oracle,没有之一。而且,那个时候医院架子都小,胆子也大,很多时候就在生产环境里开库。当时,很多工程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参加了OCM、OCP等培训和认证,完成了入行后的“第一次赶考”。当时考过这些认证的人,大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牛人。

十年后,我经历了读研、卫生行政等工作后,再次回到医院工作,信息化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IS之外的各种系统让人眼花缭乱,数据库也不让人随便动了(也不敢随便动了)。还没来得及把各类系统梳理一遍,人工智能大数据又接踵而至。

这是医院信息科工程师面临的“第二次赶考”,如果说第一次赶考考的是“精通”,那么这一次赶考考的是“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多能”是针对技术的掌握,也是立身之本;“零缺陷”则是尽可能减少对医疗的盲区,你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盲区的多少。

最后,我想借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飞在《一名医院信息工程师“赶考”大数据的体会》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每一次社会与行业的转型都会带来机会与挑战:从前的我们熟悉数据库管理,熟悉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熟悉网络、存储架构;如今,医院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不断变革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必将从量变催生质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思路、理念和知识体系随着新时代同步升级,信息工程师才能在医疗信息化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