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531”行动计划出台的信息化建设 与各大医院对接与联动
苏州市卫计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 朱晨
“我们的项目是由苏州市卫计委主导、有关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并由项目公司承建的,最初的业务模式确定后,为了避免临床与技术之间讨论的需求范围不断蔓延等影响项目的情况出现,在后续推进项目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协调各方做好项目的‘稳定三角’。”苏州市卫计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朱晨说。
在2018年南湖HIT论坛上,这位临床一线医生出身,且先后在医教、信息、设备等部门任职过的门诊部主任,又分享了他在苏州市卫计委挂职期间深度参与苏州区域卫生平台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经验和体会。据了解,2016年,苏州市全面启动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5”大专科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大筛查机制:高危妊娠筛查机制、肿瘤筛查机制、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机制;以及“1”个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苏州“531”行动计划与“智慧急救”
“通过分析近年来苏州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因及比重统计图,我们选择了排在前面的包括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等三种以‘急’为表现的疾病作为重点救治病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数据基础,苏州市卫计委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智慧急救’和五大专科中心区域协同建设工作。”朱晨介绍到,在苏州市政府2016年3月《关于印发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的通知》出台后,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其中专门要求区域五大专科中心和院前急救的建设工作,苏州市在此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推广做了率先尝试。
朱晨介绍说,基于苏州“531”行动计划出台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五大专科中心一体化系统包括从社区、二级医院、智慧急救体系建设以及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各个专科中心的区域系统平台建设,而智慧急救协同平台作为整个项目实施的核心,从120急救指挥中心到数字化急救车、再到医院专科救治中心,以及后续的五大专科数据中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完全对接和联动。
“在整个技术架构中,苏州市卫计委还把公卫、孕产妇保健等相关体系全部对接到业务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地方产生数据,在整个平台上就可进行共享。”朱晨介绍说,智慧急救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了智慧急救指挥平台、车载急救系统、急救站病历管理、医院急诊分诊系统、急诊及留观电子病历系统等。
在数字化急救车的升级方面,“急救包”包括无线血氧、无线血压、无线血糖以及心电图等设备;同时在车载平板系统上,急救医生可以进行第一时间患者救治记录及病史的录入,通过4G网络接入苏州卫生专网,把数据信息实时传输至系统平台;另外患者上车后佩戴的智能腕带,为串联整个急救流程提供了关键保障。
在苏州市120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中心现场,大屏可实时显示全市专科急救地图和全市急救转运实时地图,监测苏州市所有急救车的运行状态,车内的情况与各个医院急救点的视频实时对接。所有急救车通过GPS全部实时联动,实时共享至各个医院急诊室。
“苏州市卫计委在五大专科中心的医院都建设了应急指挥中心,可以看到在急救中心同样的画面,包括导管室影像、急诊室影像、救护车车载影像等等,还包括病人可以调取到的所有病历资料以及健康档案。”朱晨介绍说,救护车车载系统、120急救中心的控制中心、中心医院急诊室等三个场景全面实现了急救信息实时共享。
目前,苏州市完成了市区30多辆救护车的全部数字化改造,34个覆盖苏州市区的急救站急救病历部署,以及8家中心医院的急救系统部署。同时,基于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和积累,完成多个急救数据质控和统计分析工作。
五大临床专科中心的区域协同建设
朱晨介绍说,在与“智慧急救”协同的五大临床专科中心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各自清晰可行的临床业务流程,每个中心流程基本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居民健康管理建设、区域医疗体系救治能力、区域医院内部绿色通道。
具体来看,以胸痛中心建设为例,对于胸痛中心的业务流程,根据其关键业务路径来进行数据收集,筛选并整理了共45项关键指标,分为5个阶段。“我们把社区、急救转运体系以及医院内部作为整体流程来打造业务方案。其实每个专科中心的全流程涉及业务指标都超过200条,只是其中45项是关键必填项。”朱晨表示,“智慧急救”和五大专科中心建设一定是以病人的救治作为第一要务,统计、科研等其他工作都是是后续要求。而这些关键指标的梳理,全部是由医政部门牵头,苏州市相关专业的专业委员会组织,市卫计委规划信息处和信息中心负责支持和实施,在国家相关疾病救治指南基础上,结合了苏州实践,各方经多次讨论后确定而成。
据介绍,胸痛中心的院内业务流程主要可划分为三个场景:一是急诊室场景,二是介入治疗场景,三是心内科场景,将监护仪、心电图机、POCT设备等相关设备进行直连,实现胸痛中心设备的数据集成。其中,患者到急救流程的各个时间点均是由智能腕带自动记录并保存,包括了患者进出抢救室、检查检验、导管室、ICU等救治关键点的时间,以降低人为干预和操作、减少患者停滞时间和提升数据质量。
“我们在胸痛中心信息系统界面设计了全时间轴,从患者来院方式到首次接触时间,以及随后的各个流程都记录了最客观的时间。原来的模式是医生人工填写,时间点有可能不规范或者不客观;应用智能腕带后,可信度提高很多。”朱晨介绍说,患者在救护车上已经完成了两项工作:一是急救病历的电子录入,包括知情同意书等,并由患者或家属在平板上签字确认,到达医院后,120中心与医院急救科室进行电子交接;二是接诊医院可以提前完成预挂号或预入院等手续,打通了绿色通道。
同样,在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危重新生儿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上,苏州市卫计委也是以业务流程为第一要务。其中,卒中中心分成4个阶段56项关键指标,创伤中心分为5个阶段65项关键指标,根据临床业务实际需求进行梳理,与胸痛中心统一模式建设,单点登录,按病种分流记录。
“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是两类病人,不是两个病种,但同样也通过这样的业务流程梳理和近似信息系统来实现。”朱晨介绍,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也分别梳理了86项和74项关键指标,还与基层医院进行数据对接,以满足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会诊、转运、救治等全流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各个专科中心的信息系统均具有数据上报、数据质控等功能界面,按照国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要求,五大专科中心将收集完整的数据进行业务质控,并全部上报至上级平台。
区域信息化建设需要“躺、坐、站”思维
实际上,“急病要急、慢病要准、无病要防”是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的核心理念,而 其中“智慧急救”和五大专科中心实现了“急病要急”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了在同一时间轴上不同机构不同场景不同来源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利用。
朱晨介绍说,苏州市 “智慧急救”和五大专科中心的项目建设有三点工作思路:一是串联急救相关要素,打造区域协调联动,提升区域急救水平;二是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打破机构之间壁垒,促进数据流通,提升数据质量与价值;三是探索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机制,重组和优化急诊救治全流程,做好卫生监督与质控工作。
“需求范围不能无边无际蔓延,需要做收敛和控制。”朱晨表示,项目建设要实现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两者之间项目迭代双螺旋提升,信息管理部门、临床业务部门、承建技术团队三方要形成项目实施“稳定三角”的关系。
对于项目实施的总结和体会,朱晨以“躺、坐、站”形象地说明了卫生信息规划建设者在项目实施中应该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
首先是“躺”在急诊看流程。要把自己当做躺到转运床上的患者去考虑流程问题,不管是系统流程设计还是数据采集等问题,“智慧急救”与五大专科中心协同建设的第一要务还是救治危重病人。
其次是“坐”在一线优步骤。在整个系统运行使用中,需要医护人员介入的地方一定要进行优化。“从一线医生的角度考虑,尽可能地对接和共享数据,能够从其他系统来的数据全部自动采集,尽量不让医护人员操作太多,只有一些确认点等内容需要医护人员的参与。”
最后是“站”在高处想全局。作为苏州市的区域协同项目,不能只站在一个医院或者一个医疗机构角度考虑问题。“所有的参与医院要共享数据,比如,各个机构都要能看到系统内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甚至部分院内救治情况,必须全市统一开放,各个机构要树立全局意识,要以急救为主要任务,做到全市联动和急救资源共享。”朱晨说。
苏州市卫计委在项目实施当中,把握好了“权威、权力、权益”的关系。“医学权威专家制定流程,当流程的一部分涉及到机构之间的问题时,卫生行政部门的介入是通过行政权力来打破阻碍打通流程。”朱晨表示,与此同时,还必须要考虑每个角色、每个战略以及每个机构涉及的权益分配问题。
“按照苏州市卫计委的建设思路,其实目前做的项目还只能算是一些生根发芽的‘盆栽’,等它真正枝繁叶茂时才能称为‘盆景’,当整个苏州市医疗救治体系达到真正完美的时候,才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苏州人均期望寿命是83.04岁,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希望通过全苏州卫生工作者的努力能够把这个年龄再往后延长一点儿,从而全面推进健康苏州建设。”朱晨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