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医疗物联网的健康管理模式探索
导读:近年来,人类的健康管理模式逐渐被人们关注,亚健康状态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管理进行阐述,并结合调研医院物联网技术开展情况,对现阶段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特点及制约医疗物联网发展的瓶颈进行讨论,并对医疗物联网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健康是帮助人们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全球约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受到了人们关注,随着世界卫生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在医疗健康领域物联网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健康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达到对所有人员的健康进行有效管理。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借助于无线电技术,以对特殊目标进行识别并读写相关数据。用于进行病患监测的双接口无源RFID的系统开发是具体应用中的关键环节。 医疗健康管理内容 医疗急救管理 当受伤人员出现意外后,病情较重并且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可通过RFID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快速存储与检验,同时还具备快速、精确定位标准,对病人资料、生命体征信息进行了解进而展开救治,为患者的疾病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人员定位及监控 医院内主要涉及对医护人员定位与追踪、对患者的定位与追踪。相关医护工作人员、患者只需要佩戴腕式RFID标签,位置定位与跟踪功能便能够有效实现,同时该标签还具备门禁功能,重要的医务场所只有医生可进入,此时通过该标签便能够强调更大的防护作用,避免其他人员进入重要医务场所产生不必要的非正常事件。另外,腕式标签还具备放拆卸功能、紧急呼叫功能,在此环境患者所佩戴标签能够预防遭受破坏,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够及时呼叫。 就诊卡管理 在医疗保健卡中设置RFID智能标签,在此环境下,医疗保健卡便能够对患者的就诊数据资料进行长期性存储,医护人员通过该卡能够随时进行数据调用,阅读患者病历数据,有利于每一次对患者展开医疗诊治,同时也能确保患者的照料质量得到提高。 婴儿防盗 随着婴儿出生,与婴儿相关的信息便会随之记录在相关系统。在RFID阅读器的应用下,能够有效实现婴儿ID账号分配,同时系统中也会存在婴儿的ID账号,实现ID账号数据与系统存储的数据保持一致。产科病房应放置阅读器,患者可通过身份验证进步病房,此时婴儿被盗情况将能够得到更大程度规避。 远程监护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利用,可针对患者专门构建远程会诊体系、持续监护服务体系。在以上两个体系的应用下,当患者体域网范围内的,实现患者体温、体重、蛋白质含量等数据测量将会极为便利,同时相关检测数据也能够实现实时传输与共享,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远程即使向患者提供指导性医疗服务。 个人保健服务 医院或第三方健康服务公司利用物联网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医疗物联网通过健康传感装置智能采集个人的生理和运动信息,进行预处理的数据经过传输网络送达信息决策中心存储。系统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后可实时监控个人健康状态,最终提供包括健康提示、报警和紧急救援等在内的服务。 实证研究 在各类医疗机构,已经先后开始了医疗物联网的建设工作,东部地区相对发展较早,在医疗健康管理方面较为成熟。 无锡市人民医院 2007年至今,无锡市人民医院医疗物联网累积投入达2 835 万元。医院目前已实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分别为:移动护理与移动门诊输液、医疗废物追溯管理系统、镇痛泵管理系统、设备定位管理系统、供应室物品追溯管理系统和冷链管理等系统。 以生命体征监护系统为例。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传播具体可通过传感器,收集人体血压、心率等生理数据,同时在无线环境下实现数据传输,传输于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将数据发送至医疗中心,作为医护人员诊治的依据。它是一种交互的、弹性的、可扩展的实时医疗健康监测系统。 应用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采用目前先进的RFID技术,实时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体温、脉搏等。目前已实现体温动态监测、多参数生命体征动态监测以及床位监测。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婴儿防盗系统 2014年,婴儿防盗系统在儿科产科的35间病房全面上线,婴儿腕带嵌入RFID标签,在病房实现24小时无间断婴儿定位监控、出入口监视、历史事件查询以及操作权限管理,使得更好的对婴儿进行定位,阻止婴儿被抱错以及被偷盗事件的发生。婴儿防盗系统能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母婴识别管理、婴儿防盗管理、通道权限管理等作用。家长、医院的担忧,能够促使医院对患者的看护更专注、更高质量,进行对婴幼儿的全面监控和保护。 基于物联网的心血管疾病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物联网为基础开展心血管疾病智能监测。患者可以对自身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检测可随时进行,同时检测数据将会被记录,患者可通过手机进行查看,另外数据还能够汇聚成数据图表,在当患者出现不良身体状况时,医护可根据这份数据资料给予患者健康指导。目前实现了胸痛,心力衰竭,起搏器植入术后,高血压患者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制约医疗物联网发展的瓶颈 医疗物联网缺乏统一标准 统一、规范的标准是帮助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很多医疗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厂家各自为阵的状态,终端厂商、应用厂商、集成厂商无法有效分工协作,产业分工不能细化,进而影响整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这中间的重新编码和读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信息之间的交换延误,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用物联网终端产品价格成本偏高 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和医疗事业有关的各个阶段,若要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防盗,血液管理,医疗垃圾处理、植入医疗器械管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但是目前传感器基本都是进口的,尤其是高端传感器,且传感器技术应用成本远远高于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条形码成本。传感器相关技术应用的价格过高,制约了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广泛采用和推广。 缺乏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基本处于试点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行业规模化、集群化,自主知识产权等关键性知识的应用,与国际进行接轨的规范、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差距较大。从医用传感器、特定应用产品研制和开发的现状而言,标准认证与培训,信息采集传输等,特定应用研发和其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在医药或保健行业的销售和市场渠道都非常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且一体化的产业链到目前为止还很不明晰。 行业业内阻力 目前还没有全覆盖的统一的医药产品及医疗器械的编码。主要的两个编码规范是中国编码中心的商品条码体系标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国家药品编码,但这两个体系标准不一致,再加上医疗产品关联方多,造成目前医疗物流链编码体系尚未统一。如血液管理,血站与医院间的信息不能互联,血液需求、血液存储情况信息不能实时共享,易造成血荒及血液溯源管理困难。 由于医疗物联网的全面推进,导致了医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少医生和部门因必须放弃已有的工作流程,开始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其次,医疗物联网的特点导致了业务流程更加的透明化,杜绝许多管理中的不科学的现象。固有的工作模式成为医疗物联网推进过程中的阻力。 信息安全保护 医疗物联网信息共享面临信息安全与隐私泄露等带来的更多的威胁, 比如黑客攻击、数据泄密、密钥不严谨、接口不严等,若不能同步的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就得不到真正快速的发展。 医疗物联网发展建议 加快相关法律和标准制定,引导物联网行业的快速规范化发展 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提高医疗卫生物联网建设效益,尽快消除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需求,加快研究和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的物联网统一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拓展各类物联网终端在医药卫生上的应用,提高物联网新型产品对于医疗事业发展的作用。 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为医疗物联网的国产化兴起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需要在全面感知、安全传递、智能处理阶段进行重点研究与突破。面向医疗卫生行业应用需求,研究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稳定可靠的传感器,特别是生物微传感器,用于人体诊断、监护和治疗,需要具备生物相容性、医学安全性、不干扰被测量等诸多特点,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RFID技术、条码技术、医用传感器技术对医患、医疗器械、医药等进行标识与智能识别实现全面感知。通过互联网、4G/5G无线网络、无线传感网等网络技术实现医疗数据信息的安全传递、有效交互[9]。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实现医疗信息数据的智能处理。 鼓励国产核心医疗软硬件设备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加大力度培育国产医疗企业,借助新医改实现国产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 横向整合医疗机构信息,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为了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必须建立包括医疗服务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血液管理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区域医疗资源信息平台。同时管理部门提出对应的策略,统一协调,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保障机制,积极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