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护理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与体会
作者:张翠霞
[ 摘 要 ] 分析移动护理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软件缺陷或网络中断造成存储失败,数据缺失,资料失去其真实性;护理人员未重视系统日间维护与日常保养;护士未正确执行 PDA 致工作缺漏;患者未佩戴腕带致信息扫描出错。
针对此,建立移动护理系统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保证移动护理系统配套设备日常使用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制定操作故障 24 h 内及时上报制等;健全层层质量监控体系,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实现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注意问题的积累,加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不断完善功能;加强配套设备的日常维护,促进功能的实现。
通过建立严谨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降低了移动护理系统运行过渡期错误发生率,促进了系统功能的更加完善,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移动护理系统是以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 HIS )为基础,以移动手持电脑设备( personal data assistant , PDA )为硬件,配合无线局域网络技术,实现 HIS 系统在病房的扩展与延伸的床旁工作终端执行系统。
PDA 上同时集成了条码识别组件,实现了患者检索、身份确认、医嘱管理、 生命体征采集、 护理记录管理等功能。
随着PDA 功能的不断优化改进, 极大地发挥了其便捷、实用的优势, 简捷优化的工作流程减少了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护士为患者直接服务的时间,真正体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 , 把护士还给患者” [1]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移动护理系统的临床应用优势显而易见, 其强大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前期软件的完善程度,无线局域网络的顺畅,电子产品的性能支持等,但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无经验可循。
如何加强新工作模式和流程下的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我院自 2009 年 10 月起启用移动护理系统, 在运行实践中对护理质量控制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报道如下。
1 移动护理系统概况1.1 主要功能1.1.1 PDA 具备扫描识别二维条码功能,可查询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入院后即佩戴印有个人信息条码的腕带,通过扫描腕带可以实现患者的身份查对,如查看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身份、费用、病情、诊断、主管医生、检验及检查结果报告,以及查看全科患者病情提示(病危、病重或新入、手术或发热)。
1.1.2 查询、执行患者医嘱,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将 HIS 中的护士工作站延伸至患者床头,可通过PDA 实时查阅医嘱并通过扫描患者腕带及药液标签上相匹配的二维条码完成医嘱的执行, 将执行人及执行时间实时存入数据库。
1.1.3 实现数据实时存储与共享 查看、 录入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自动形成体温单曲线, 可实现各类护理文书共享生命体征数据。
实现护士巡视病区时实时录入患者在位情况,并自动存储数据库。
1.2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2.1 PDA 软件缺陷或网络中断造成存储失败,数据缺失, 资料失去其真实性 软件良好的专业技术支撑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保证。
由于软件缺陷或网络中断会造成存储失败,数据缺失,自动生成的护理文书原始资料失去其真实性。
例如在病区某个点位无法实现网络连接,影响数据录入;个别新入患者系统没有自动生成准确的生命体征采集提示,造成生命体征数据缺失; 系统对长期 2 次 /d 以上医嘱进行自动拆分,确定了医嘱执行时间,但是由于病区患者多,医嘱种类多,护士容易在错误的时间段执行医嘱, PDA 没有提示音或对话框提示。
1.2.2 护理人员未重视系统日间维护 系统日间维护需要护理人员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护理工作流程是严谨、细致和规范的,是把每项护理工作按合理的程序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过程 [2] ,护理规范也是在不断修正的, 例如患者体温测量频次取决于新入天数、术后天数、等级护理、体温等多项因素。
2009 年 7 月我国卫生部下达调整等级护理巡视时间要求,系统软件不断地更新、完善才能发挥其临床使用价值, 没有临床护理一线人员的积极参与,单纯依靠计算机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不可能实现。
部分护理人员简单认为系统是先进而万能的,不再费心思考护理规范要求,不参与系统检测,不重视问题的积累,逐渐形成完全依赖系统进行工作的状态,导致网络的密集布点、软件的开发无法继续深入 , 不断出现体温测量频次提示错误、医嘱遗漏、网络盲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
PDA 是移动护理系统的主要配套设备,其日常维护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应用。
根据科室床位设置,病区配备 5 台 PDA 投入临床。进行 1 — 5 编号,并固定班次使用,每日交接使用状态。使用期间 , 各组 PDA的维护差异逐渐显现。
有的由于书写笔固定不妥造成丢失,有的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电量消耗过快,影响正常工作,有的由于护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运行中常见故障不能自行排除,延误工作进行。
1.2.3 护士未正确执行 PDA 致工作缺漏 移动护理系统通过 PDA 的扫描自动生成医嘱执行单,护士只有携带 PDA 执行医嘱方可完成执行数据生成。
个别护士习惯于单纯呼叫床号、姓名执行医嘱,遗忘扫描,使医嘱执行明细出现缺漏。
当患者提出质疑时,无法给予很好的解释,引发服务不满。
1.2.4 患者未佩戴腕带致信息扫描出错 腕带是重要的数据介质,是患者身份识别的有效凭证,尤其是对于聋哑、婴幼儿、意识不清患者的身份查对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佩戴,老年人忌讳白色,视为不祥的征兆,皮肤敏感患者担心划伤皮肤,松紧过度造成患者不适等。
腕带随意乱放,容易造成混淆,在实施扫描查对时 PDA 不断出现错误提示,延误治疗进行。
2 移动护理系统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法2.1 建立移动护理系统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移动护理系统是否良性运转关系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可以实现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至关重要。
质量控制标准如果偏重于方便管理者的监督、 管理, 而忽视对患者的关怀,势必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3] 。
衡量质量控制标准应首先检查患者是否得到了最优质的护理。
2.1.1 保证移动护理系统配套设备日常使用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各病室责任护士负责患者腕带佩戴100% 完整率、合适率、皮肤无损伤率;上一班次护士负责确保下一班次护士工作期间 PDA 有充足的电量工作;各病室责任护士负责各分区内无网络盲点,确保每一例患者的每一个数据都可以畅通地存储;根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标准中增加护士行为、护士健康教育等内容,围绕“患者的舒适需求”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弹性调整, 如宣教佩戴腕带对于医疗安全的重要意义; 手外伤患者可以将腕带佩戴在脚腕; PDA 操作音量调至不影响旁人程度, 以减少病区噪音、节省电量;根据 PDA 编号护士分组使用并负责维护, 对于保养特别优秀及保养不佳致损坏的分别给予奖励和扣罚。
2.1.2 制定操作故障 24 h 内及时上报制 要求护士对于无法解决的影响护理工作继续进行的问题要在本班内上报科室, 24 h 内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沟通,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软件功能,杜绝护士以系统错误为由逃避质量责任。
2.1.3 执行药物医嘱要有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完善药物医嘱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的即时生成。
要求护士在药物执行开始及结束时均实施扫描确认,逐渐解决以往只呼叫姓名、床号,忘记扫描的现象,同时有利于管理者网上随时检测药物静滴速度是否合适,时间间隔是否到位。
2.2 组织学习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标准 移动护理系统对每一位护士来说都是新生事物, 但是对新生事物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快慢有别,除了向护理人员强调质量意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组织护士学习新系统的护理质量标准。
经过培训,加深护理人员对系统的客观认识, 提高对相关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的知晓率,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更加积极主动按质量控制标准从事各项护理工作。
2.3 健全层层质量监控体系,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实现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的手段,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全程优质服务是总体目标 [4] 。
建立由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组成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质控分工,让每位护士都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深入到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实现实时环节控制,使事后管理变为事前控制,帮助护士树立全面质量意识,促进护理质量的确实提高。
( 1 )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质量的管理者需要加强同期控制, 对工作环节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5] 。
根据质量改进的成效,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纳入日常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去,使之标准化、制度化 [6] 。
如护士在交接班进行 PDA 的移交,出于节省时间考虑,经常直接进行扫描工作,不使用本人用户名重新登录,致使系统记录了不准确的执行者信息。
护士长不定时对护士手持的 PDA 进行检查,发现人机不符的现象,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其要充分认识到医嘱执行单的重要性,确保其真实性。
( 2 )质控护士在每日质量监控中发现时常出现执行明细的缺漏,经过沟通发现药物标签的条码粘贴必须干燥、平整无皱褶才可以扫描成功,而在小剂量瓶装液体上 , 标签长度过长容易使条码处出现皱褶,或药物运送过程中不慎浸湿标签,造成扫描失败 , 执行明细缺漏。
与药剂科药物配送人员沟通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 3)质控不是以单纯的惩治和找出问题为重点, 而是以查找护理缺陷原因和质量改进为重点,以评价工作流程的合理与完善为重点 [ 7 ] 。
个别护士缺乏配套设备的日常维护常识,造成设备损坏,简单的扣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科室及时联系计算机技术人员组织了 PDA 使用日常维护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培训活动,护士主动维护机器的意识增强,设备的返修情况减少,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
( 4 )根据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分析—研究—改进—调查—再改进”的程序 [ 8 ] ,组织讨论,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例如,讨论发现 PDA 中生命体征采集频次的提示正确与否与护士操作有直接联系;当护士遗忘录入患者手术事件,系统无法获得手术信息,就不能按护理常规要求进行连续 7 d 监测生命体征的提示。
办公护士每日利用固定的时间对体温单进行核对、检查 , 对发现问题进行修正 , 并与技术人员沟通,查找后台漏洞 , 经过再检查,再修正 , 此类问题不再出现。
质控护士在质量检查中发现体温单中术后天数经常与事实不符,经分析发现与“手术”事件的录入有关,如果护士在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录入手术事件 , 系统即开始执行此患者为“术后患者”的指令 , 当患者因各种特殊原因未能手术,系统无法自动修改指令,将继续按照术后标准进行护理提示。
讨论改变录入手术事件时间为手术归来时间后 , 此类问题得到解决。
2.4 注意问题的积累,加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 系统运行中不论是技术操作方面,还是系统完善方面都会不断出现问题,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注重系统运行中所有问题的积累,并详细登记,及时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使用感受,积极参与完善系统各项功能,科室对根据工作需求能够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的护士给予奖励,激发她们积极寻求系统不足的热情,不断完善系统更加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如当患者强烈拒绝治疗,当药物执行过程中突然出现不良反应中途中止治疗时, PDA 中无法实现情况注明。
经过护士的建议,单条医嘱具备了批注功能,将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问题进行记录保存,实现了医嘱执行的全程完整记录。
3 体会3.1 人人知晓标准、落实标准是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 质量管理的精髓是质量管理处于自律状态,持续质量督导促进了全体护理人员参与提高护理质量的意识 , 自觉将标准落实在日常护理工作全过程 [8] 。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详细记录问题为质量控制方向提供了依据。
在问题分析会上她们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拓宽了她们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渠道, 在各个环节的细微工作中个人自我质量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3.2 严谨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保证 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执行明显缩短了移动护理系统的运行过渡期, 减少了新旧系统交替过程中错误的发生,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的几率。
护士可以快速、 高效、 高准确率地适应移动系统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到患者床边,患者真正从护理质量控制中受益,真正享受到舒适、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对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3.3 激发护士学习与应用 PD A 的热情是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的补充 激发护士积极查找系统缺陷,与专业人员共同完善移动护理系统功能的热情。
科室护士大多为 80 后一代,思想活跃,思路新颖,对电子产品接受能力强,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很快可以提出在PDA 应用过程中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能考虑到的功能修改设想, 2 种专业知识的结合使用让 PDA 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3.4 配套设备的良好维护是移动护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 PDA 是科室成本高、使用率高、小巧便携的电子设备,时刻不离护士掌间,工作中容易发生碰撞、坠地、药液腐蚀等损害,直接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实现, 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控制。
教育护士爱护机器,学习机器日常维护方法,进行机器编码,明确分工负责,提高了护士爱机、护机、养机的意识。